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用“吓唬”来教育孩子,只会自己把自己坑了!

发布日期:2024-09-01 00:08:32编辑:胖虎爱撩妹

2岁的孩子有一些小的调皮,身边的奶奶一顿好言劝解没有任何作用。忽然一句:“你过来不?你再不过来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明显愣了一下,没有特别在意,继续自己的游戏,奶奶再次严厉的说到:“你再不过来,我就真的不要你了,我就走了。”并且迈开步子作出离开要走的样子。
 
孩子赶忙跑过来,抓住奶奶的手,顺从的跟着走了,深怕被奶奶抛弃。奶奶拉着孩子边走还不忘说:“奶奶和你玩儿呢,这么可能不要你呢?你可是奶奶的心肝肝儿。”
 
 
年终岁末,在单位的家庭团建宴会上,几个叔叔和一个4岁的男孩子逗趣,很严肃的告诉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一件事情呢,你不是你爸爸亲生的。”
 
孩子明显的满脸不相信,这个叔叔不罢休,继续告诉孩子很多孩子之前的事情,并且问孩子:“如果你是你爸爸亲生的,我怎么知道你的这么多事情呢?”旁边的其他同事还跟着附和。
 
男孩子明显焦虑起来,眼看这就要哭出来了,几个叔叔看着孩子招架不住了,忙说:“逗你玩呢,不敢哭啊,男子汉怎么能哭呢?我们和你开玩笑呢。”
 
不知道你的孩子身处过这样的处境没有,可能你作为孩子的家长也没有特别在意这样的事情,毕竟说这样话的人真的是在开玩笑。可是,你知道这样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对孩子的这种语言是一种攻击行为。
 
 
 
01 在“开玩笑”中,孩子承受了什么
 
孩子在成年人的所谓玩笑中,承受着被抛弃的恐惧。而成年人之所以会以此为乐,不正是看到孩子的局促不安而感到“乐趣”。
 
孩子的恐惧不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无知好骗,而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还无法理解成年人的这种“玩笑”。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孩子在12岁之前的认知能力发展都处在具象思维阶段,就是只能对具体的事务进行思维处理,而在12岁以后才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更明确的辨别不同情况下的真假。
 
那么,孩子内在的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虽然奶奶告诉孩子的是,“你不过来,就不要你了。”对于孩子听到的重要信息是,“不要你了。”那么,孩子大脑停顿反应的时候,思维过程正是衡量着奶奶平时是非常爱他的,他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孩子的行为是继续玩耍。
 
但是当奶奶再次提起的时候,孩子因为相信奶奶而相信“不要你”这句话,内心产生不安和恐惧,导致行为改变,变得顺从。
 
这样的事情发生仅有的一次、几次确实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奶奶却从这个过程中探寻出控制孩子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吓唬”,当轻微的吓唬不起作用时,就用更严重的“吓唬”来,一定奏效。
 
“不穿衣服坐在地上,会有虫子爬到身体里咬你!”
 
“晚上不睡觉,会被山里的狼叼走!”
 
“你再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家长越用越好用的办法,在孩子的心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恐惧和匮乏,直到12岁的前后,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的老办法变得不再奏效,孩子开始反抗,开始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孩子回应家长的方式出乎家长的意料:
 
“不要就不要吧。”说完就收拾行李离家出走。
 
“你都学习不好,有什么资格让我学习?”
 
反被激怒的家长,很多都会把管理孩子的说教升级为武力。声称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了,和父母对着干。
 
而真实原因,孩子12岁以后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家长的吓唬能够非常清晰的辨识,自然就不会再相信,行为就不会转变。家长一而再的变本加厉,会激起青春期孩子的反叛执念,就会发生强烈的对抗。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真的不爱自己了,因为爱孩子的父母不会这么做。
 
 
 
02 父母“拔苗助长”不再可取
 
很多父母对于养育孩子有一个执念存在:这么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不也好好的吗,没怎么吗?
 
实际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成年父母扪心自问一下,曾经的这种经历真的在你的内心深处没有留下烙印吗?
 
而现在时代不同了,信息发达而开放,孩子的行为模仿能力与自身的思维控制能力发展不匹配,家长这种过激的教育方式有时候会激起孩子很多严重的行为后果,往往会令家长追悔莫及。
 
所以,家长要彻底摒弃曾经的不良教育方式,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养育知识和能力,让自己的育儿理念也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对于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家长至少可以做到这几点:
 
首先,不着急给孩子的行为下定论,许多行为就是孩子心理成长发展的必经阶段,有耐心的多去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再寻求正确有效的引导方法;
 
其次,面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家长的不一致时,在没有影响和危险时,尽可能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有影响的事情上,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自己的困扰部分,征得孩子的理解而后行为改变;
 
最后,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之下,都一定要把爱和要求分开来,不要以爱的名义胁迫孩子,家长自己难以完成,必要时可以求助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
 
03 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长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孩子的成长问题也不是一日积累爆发出来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用简单粗暴的“吓唬”、武力只能是饮鸩止渴的方式。损毁的还是自己的孩子以及和孩子的关系。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