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长在孩子面前装输,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还是误导孩子?

发布日期:2024-06-13 20:40:00编辑:小编

在家庭亲子游戏或者活动中,总是会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些比赛或者竞技。但凡是比赛、竞技,总是会有输赢之分,那么作为父母,你是怎么来衡量这个比赛结果呢?

大人和孩子比赛,“赢”是必然的结果。不管是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都有着孩子无法超越的优势,因此,在很多时候,父母会不自觉地“放水”,让孩子“赢”,既是让孩子高兴,也是为了鼓励孩子、树立其信心。

常常故意输给孩子,虽然目的是很好的,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孩子想当然地认为他永远都应该是赢家。

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哪里有永远的赢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若是无法藏拙,就只能学会如何面对“输”。因此,父母除了让孩子赢,还要让孩子明白,输,也是人生常态,学会面对和承担,才是必然。

孩子面对输赢的态度,多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如果父母太在乎输赢,孩子一定是格外在意赢输的;若是父母淡化结果而追求过程,那么孩子也会学会思考和总结。

所以,即便是让孩子“赢”,“输”了的家长也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有一个“复盘”的过程:为什么会输?是不专心,还是大意了?是不擅长,还是过于骄傲了?

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下孩子输了也会考虑输了的原因,并且能够正确地看待输赢,胜不骄败不馁才,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呈现。

另外,孩子对于失败无法接受,大多是这几个原因:

1、孩子日常赢得太多,也太容易,不够光明磊落。

比如父母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孩子赢,再比如父母还要努力的帮助孩子赢。(题外话一下,现在网课也会有考试,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不惜帮助孩子“作弊”,这种行为太要不得了。)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控制着输赢的节奏,即便是“放水”,也要让孩子有输有赢,赢得其所。

2、父母对孩子关注太多,赞美也太多

赏识教育下,越来越多的父母一直努力在给孩子“点赞”。

不管孩子是否真的达到应有的水平,还是孩子真的为之付出了努力,都会不自觉地给孩子“点赞”。

偏偏“点赞”还不能“一点到底”,等到孩子慢慢大了,开始上学面对真正的竞争时,父母不但不点赞了,还开始怒其不争的进行打骂教育了。

所以,父母鼓励孩子、赞美孩子、赏识孩子,都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并且言之有物。过多的赞美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真的太了不起,无人可比;而实际上不堪一击;他怎么面对这种落差?

3、孩子自信心不足或不能接受失败的事实

有时候常常处在“赢”的虚拟状态下,他自己何尝不知道呢?所以这类孩子更怕被别人取笑,不敢接受失败的事实,甚至不敢参与竞争。

当然,也不乏有些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害怕让父母失望,更加不愿意接受竞争,或者施力过猛,赢了还好,若是输了,自己心态就无法调整。

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一步步的增强自信,平静的接受成功与失败,只要自己是努力过得,奋斗拼搏的,那么结果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失败了也不怕,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来过就好。

所以,父母不必害怕孩子一时失败的沮丧,也不用担心孩子面对失败的一时无措。

这些都是暂时的情绪,要知道,孩子有无限的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只要我们给足孩子信任和安全感,那么他们就会有砥砺前行的勇气、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敢于承担的能力。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