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这几种教育方式很可悲,赶紧放弃,会毁了孩子!

发布日期:2024-09-02 00:14:55编辑:胖虎爱撩妹

“去去去,我这会忙着呢,自己拿手机去一边玩去,别吵我!”
 
“你看你,就差1分就一百了,再加加油就可以了。”
 
“让你调皮,让你不写作业,让你和同学打架,看我不抽你,给我有多远滚多远”
 
“乖乖,学习太累我们就不会了,反正家里有钱,爸妈养你。”
 
上述四种情况,想必在不少家庭里会经常上演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好的教育方法,助力孩子一生,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毁掉孩子一生。
 
上面的四个对话体现了四种不同类型父母,分别是放纵型父母,挑剔型父母,打骂型父母,过度呵护型父母,相对应采取的就是四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四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
 
1、放纵型,放纵型父母总是以各种理由来回避孩子的需求,借口无非是自己太忙,忙着挣钱,忙差玩乐,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需求,而非孩子,一忙就会塞给孩子手机,电视,往往造成全家人一起看手机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我行我素、自卑、独断专横、自理能力差。
 
2、挑剔型,挑剔型父母的眼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总会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孩子怎么做都不完满,缺少了必要的鼓励,孩子在父母面前总是显得小心翼翼的,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少了学习的快乐,压抑、焦虑、顺从。
 
3、打骂型,打骂型父母性格通常比较暴躁易怒,非常地专制,他说东你千万别往西,他们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打骂都是平常事,平时不苟言笑,孩子一定要听话,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非常地叛逆,敏感,厌学、懦弱。
 
4、过度呵护型,过度呵护型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真希望每天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呵护,他们不追求成绩的好坏,只要孩子快乐就好,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承包了孩子所有的家务,连喝水的小事都送到嘴边,每天围着小孩团团转却乐此不疲,这种襁褓下长大的孩子遇事毫无主见、胆小、任性、自私自利。
 
 
 
四种不同类型教育方法的利与弊
 
1、放纵型的孩子相对来说父母给了很多自由的空间,孩子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但孩子更多的还是需要父母的陪伴,这也是中国农村更多留守儿童的现状,很多孩子和爷爷奶奶在家,、团聚就是春节的时候,家里就只有电视和手机陪伴,而父母回家也是各顾各的看手机,和父母缺少沟通,孩子往往非常自卑内向。
 
婷婷就是这样一个放纵型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一直性格都是内向,14岁的花季少女,情窦初开,暗恋一个男孩很久,没想到表白的时候被拒,想不开就想到割腕自杀,而这一切父母都不知道,幸好发现得及时,捡回了一命,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也不回来看下自己的女儿,只是委托女儿的叔叔去照顾就完事了,事情发生以后,每次回老家看到的婷婷都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到时间就出来吃饭,真得是让人叹息。
 
2、挑剔型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只看到分数,在父母的强压之下,孩子的成绩还算可以的,这样的父母只喜欢攀比,小时候和人比成绩,长大后又和人比工作、地位等,虚荣心非常地强,不管孩子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想要的标准,有点权威,让你达到这个标准你就要尽可能的达到,达不到就各种挑剔,这样的孩子往往活的很累,都是在为父母而活,缺少了快乐的童年,活得非常压抑,毫无自由可言。
 
军军的父母就属于挑剔型的,给军军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书法、英语、画画、羽毛球、主持口才等,还要兼顾学习,每天各种线上线下的打卡,而且每样都要做到极致地完美,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挑灯夜读,弄得军军身心疲惫,甚至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减负减负,越减越负,负重前行!
 
3、打骂型的孩子在别人眼中看都是乖乖娃,非常听话的样子,这样的父母不容小孩挑战自己的权威,非常地专横,这样的孩子人前非常的听话,人后就表现得肆无忌惮了,非常地叛逆。
 
朗朗的父母喜打骂,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非常地叛逆,小镇的学习还是相对地轻松,放学回家趁父母还没回家把书包一丢,就去小区里面当孩子王,各种疯玩,玩泥巴、捅鸟窝,捅蜂窝,回家后父母看到满脸的蜜蜂哲印和满身的泥巴,又是被父母一顿的毒打,而朗朗也是屡教不改。
 
 
 
4、过度呵护型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过度的保护,穿好吃好,把一切都全部承包起来了,看似给了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但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独立性差,毫无主见。
 
媛媛就是在这样一个过度呵护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9岁还不能独立洗澡,独立入睡,甚至削铅笔都不会,考试时铅笔断了也不敢问其他同学借,干着急。
 
各位家长们,以上的教育方法你是否有存在呢,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来说确实是百害无一利的,好的教育应该是不吼不打不骂,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多换位思考,多点同理心,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愿我们都做一个新时代的父母,不断地学习,成长自己,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和影响孩子,一起家庭同行,一起改变,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