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最爱我的父母却伤我最深:治愈原生家庭“软暴力”,自强是王道

发布日期:2024-08-01 18:17:49编辑:网络收集

相信天底下每一位父母都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懂得如何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天赋特长来培养孩子。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又往往容易在充满焦虑的同时失去耐心,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或者出现差错时,对孩子又吼又叫、又打又骂。

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够明智,甚至会严重地伤害孩子。

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情况继续发生。作为子女,应当通过自己接受的良好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这种教育中的“暴力美学”按下停止键。

家长对孩子的“软暴力”,是以牺牲孩子自尊心为代价,来维护自己的虚荣心

家长对孩子的“软暴力”即精神暴力,是指家长对孩子通过讽刺、挖苦、冷漠、剥夺合理权利以及提出不合理要求等方式,让孩子的精神受到挫折和打击,变得痛苦不堪,从而产生自我否定、消极悲观、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性格产生影响。

曾看过一个法国拍摄的公益短片,可以让观众认识到父母的语言暴力有多伤人。片中的主人公都已经步入中年或是老年,然而他们对年幼时父母说过的那些刺耳的话语,仍然记忆深刻:

片中的主人公在回忆这些话时,无不暴露出愤怒与无奈。往事重提,童年的伤疤又被揭起,却只能强忍泪水。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这些话语却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过:

家长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对孩子实施的语言软暴力,通常有以下几种心态:

家长该如何避免用“软暴力”伤害孩子?

认识到了家长的语言或行为“软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严重性,家长就应该知道如何来避免伤害到孩子。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不要”:

家长们在说孩子“笨蛋”,嫌孩子做事“拖拉”时,实际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心理学认为,这种“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

父母将孩子的行为方式“标签”化,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也是没有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一切都在学习、摸索、试错的过程中,他可能没有技巧、没有章法,会犯错,也会不熟练,但是他一直在成长和进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以及学识的增长而让自己变得更好。

作为家长,不要轻率地、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要用进步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用一个标签将孩子框死在进步的萌芽中,让孩子失去了越来越优秀的无限可能。

你看,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人不断地朝着这个优秀的评价和更高的目标去努力,从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成长。而同理,悲观的标签会让孩子默默地相信和接受这个评价,从而失去改正和进步的动力,从此颓废下去。

许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并没有依据孩子的生长和年龄特点去考虑孩子的行为能力,而是以长辈的身份和权威来命令孩子,以大人的行为方式和做事准则来要求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是“笨”,大人就会急躁,会发脾气。

此时,孩子的妥协和服从,并不是来自内心的信服,而且受迫于父母的气势和权威。这种妥协并不会激励孩子改进缺点,拼命奔跑,而只是面对强权的一种缓兵之计。其实,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怎样做,他们的自主行为不一定是错的,家长的管教也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即使是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

而如果孩子受父母的压制久了,必然会心生反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很有可能会出现反抗或者走极端的情况。他们会这样想、这样做:

于是,诸如孩子跳楼、跳河自杀,或者拿刀砍向父母的恶性事件就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悲剧,难道只怪孩子自己吗?

孩子在努力成长,向阳而生时,家长不能只看到他暂时的“不行”,而应该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和成长的时间,在替孩子把握好前行方向和学习方法引导的情况下,大胆地放开放手,提升对于孩子的耐心,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只要看着孩子一点点的进步,静待花开就好。

孩子需要的是赏识教育,而不是打压教育。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进步空间巨大,让孩子与自身的成长相比较,更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斗志和潜能。多给孩子具体行为鼓励的暗示,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处于一种良性的、自信的心态中,更有利于他的进步。

这个实验说明了:老师根据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会对这些“有前途”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赞许,会给他们更多成长的机会,因此学生们便会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更大的进步。如此形成正向激励的循环反馈,学生的成长便水到渠成。

在邓超主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中,他的孩子本是一个学生差劲、不守纪律的“差生”,学校多次想要将孩子退学,可是邓超却坚持认为孩子并不像学校老师眼中的那么不可救药,他不断鼓励孩子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开导孩子要为梦想而奋斗。

邓超告诉孩子:“只要你一直相信,好运气就会像哈巴狗一样时不时的跑过来。”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华丽逆袭,成为涅槃重生的可塑之才。

孩子应如何“自我隔离”父母的语言暴力?

热播电视剧《安家》中的房似锦,她的父亲懦弱胆小,她的母亲无知无畏,总爱无理取闹,可是房似锦凭借自己内心的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成功摆脱了原生家庭的这种负能量,成为了一个“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的优秀房产中介。她赚了不少钱,在大城市立了足,比在老家的生活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也有能力、有底气与“吸血鬼”母亲对抗,而母亲改变不了一生贫穷和无赖的性格,除了撒谎和撒泼的战术,拿这个最有出息的女儿丝毫没有其他办法。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

孩子出生在原生家庭里,这是他不能选择的。然而,在孩子逐渐长大后,面对父母的语言冷暴力,却可以选择“主动过滤”,自我隔离父母带有负面情绪的伤害自己的言论。

父母受限于自己的成长教育经历,已经形成了他们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论,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在成年之前、需要父母供养的年龄,以青少年的学识和口才,通常没有能力说服父母改变自己的认知。因此,孩子首先要认清自己与父母的实力对比,不要与父母正面冲突,以便更加激发父母的怒气。

对于父母的语言暴力,孩子应该学会主动增强“免疫力”,过滤、隔离不良信息,既不对抗,也不要吸收,免得让自己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受到更多的伤害。

在这个新时代,社会更加开放包容,向多元化发展,年轻人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多读书,多接触正能量的东西,用科学、合理、扬弃和发展的眼光来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要透过事情的本质来认识生活中的现象,不畏浮云遮望眼,培养自己正确的三观,而不是像部分父母那样只会抱怨和压制孩子。

未成年时,多数的孩子不得不依附于父母来生活和学习,因为学习任务很紧张,也没有足够赚钱的能力,导致自己在经济上无法独立,同时也没有独立的住所和空间。而对于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则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心理素质比、抗压力的能力、赚钱的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

伊能静曾经在TED做过一次演讲,讲述了她的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的伤害。伊能静是家里的第7个女儿,母亲在生她的时候曾经因为仍然没有生出儿子,父亲转头就离开了,非常重男轻女。以至于伊能静从小就没有父爱,这对她成长过程中的伤害极大。后来她也放弃了与哈林的一段维持了22年的婚姻,还好后来终于找回了自己,与秦昊走进了幸福的“姐弟”婚姻。

结语

台湾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说:

天下父母都爱孩子,但爱孩子要有正确的方式。孩子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的最大伤害,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明明是爱,实则伤害”的教育方式,在父母的毫无察觉中,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成长。

而作为孩子,既然不能改变父母,就需要自我提升、自我强大、自我净化,唯有自己成长了,才能体会到,原来父母的语言暴力看似破坏力强大,实际上也只是纸老虎一只。当然,这个成长和疗愈伤口的与童年和解的过程并不美好。

愿天下家长都能用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无需恶语中伤,远离语言暴力。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