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的3个错误做法=将孩子推入深渊

发布日期:2014-01-28 11:39:23编辑:Chen

从孩子们开始学习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不停地告诉他们获得好成绩才是获得成功的捷径,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了只有成功人士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幸福”价值观。如果想让孩子真正了解幸福的极致,或是让孩子走上实现幸福人生的正确大道,那么就必须先矫正父母们的价值观念。

那些认为自己不幸的孩子们,他们幸福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第一大误区:金钱是幸福的保障

在成人的眼中,经济上的宽裕是获得幸福最重要的条件,这一误解也被他们的孩子继承了下来。这就是父母们对于幸福观念抱有的首要误解。

经济能力和幸福之间并非没有关联。以人类行动理论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说过:“经济能力与幸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也同时表示,人对幸福的感知度并不会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而等比例地得到提升。

卡尼曼将家庭收入不同的群组进行比较,做了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在超过一定的收入之后,收入再增加,个人能够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并没有什么差别。比方说家庭年收入在9万美元以上的群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43%,而家庭年收入在5至9万美元的群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42%,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过1%。

另一方面,家庭年收入不足2万美元的群组中回答“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是20%,相当于高收入群组的一半。即,经济能力和幸福在某个水准之下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在超越一定的界限之后经济能力对于幸福度的影响力就不怎么大了。

对此,英国华威大学的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教授说道:“大多数人在脑海中夸大了几千美元放在自己手中的幸福感。这种幸福的感受其实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还要平淡无奇。如果想要获得幸福的生活,与其将时间荒废在获得更高的月薪或是赚更多的钱上,不如把时间投资在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上更为明智。”

实际上相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来说,如今的英国人积累了高于那时几倍的财富。但1957年时有52%的英国人“感到非常幸福”,2005年只有36%的英国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此外,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比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增加了整整10倍的忧郁症患者,患上忧郁症的平均年龄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29.5岁大幅下降到了今日的14.5岁。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得知,虽然经济能力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但并不是能决定你是否幸福的全部因素。但大部分的父母都认为只有赚许多钱变幸福的可能性才会提高,并将自己的这种主观判断教给了孩子们,造成了一种错误的“幸福”概念。

抱有“钱>幸福”观念生活的孩子们将“金钱”而不是“幸福”定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如果你希望将真正的幸福送给孩子作为人生的礼物,那么就一定要教会他们人生的目标并不是“金钱”而是“幸福”。经济能力不过是实现幸福人生的手段之一。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