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宝妈知道嘛教育孩子这么做可以化奖惩为神奇!

发布日期:2024-07-24 13:33:33编辑:秩名


奖惩有度便可万事大吉?

 
奖励与惩罚,是我们规范孩子行为最常用的两种方式。有时候,这两种方式都可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致我们很容易对其产生依赖。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会发现,奖与罚都收效甚微,甚至根本不再管用。那么,问题出在哪里?究竟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约束孩子,或者激励孩子走得更远呢?
 

※奖励能激励孩子走多远?※

 
在育儿的过程中,以下情形经常发生:每当我们给孩子一个承诺——如果他做了某件事,就会得到某个奖励物。这个奖励物若是孩子期待的,他会立刻行动。奖励的这种及时效应很容易迷惑我们,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激励孩子的好办法。然而,要不了多久,我们还没尝够奖励带来的甜头,就会发现问题随之而来:
 
1)某个奖励物不再是孩子期待的,于是,我们需要不断转换别的种类的奖励物进一步激励他的行为;
 
2)奖励物的级别与档次需要不断提升,否则,它对孩子便不再具有吸引力;
 
3)与父母提供的奖励物相比,孩子想做或不想做的某个事情对他来说更有吸引力,他可能就会情愿放弃奖励物,换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权利;
 
4)奖励让孩子将快乐建立在外物之上,忽视了他自身的价值,对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毫无益处,甚至有害;
 
5)孩子意识到奖励物与他所做的事之间存在这种因果关系后,孩子可能会聪明地通过索取想要的奖励物来与父母讨价还价……
 
奖励孩子,看似一片好心,最终的结局却往往偏离父母的初衷,甚至适得其反。之所以导致这样的局面,原因就在于:奖励将孩子关注的重心吸引到了奖励物本身,而不是为了获得这个奖励物所做事情的过程中。
 
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感受不到乐趣,我们作为成人尚且会本能地抗拒,何况是孩子?加上人天生就有审美疲劳之说,多喜欢的东西,拥有太多,就失去了吸引力,没有人会再稀罕它。因此,奖励看似鼓励了孩子的行为,实际上不过是把孩子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奖励物本身而已。如此,奖励孩子不仅无法激励孩子走得更远,反而会使我们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惩罚会产生多大的约束力?※

 
既然奖励带来诸多的问题,那么,惩罚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对孩子产生更强有力的约束呢?太多的“前车之鉴”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当孩子被惩罚时,我们传递给他的信息是:“我是不好的!”“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需要通过做某些事情来讨好他们,才能得到爱与认可。”因此,惩罚虽然可能及时制止孩子某个“不好”的行为,却也将这个“不好”绑定在孩子身上,使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长此以往,孩子需要在家讨好父母,在外则讨好与他有关联的一切人,否则他就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好”、不被认可而内心恐慌。这样的人需要依赖他人好的评价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他无法为自己而活,因此会活得很累,幸福指数偏低。
 
不仅如此,获得父母的关注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需求。如果父母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孩子偶尔发现自己的某个行为会被惩罚,被惩罚也是成功吸引父母关注的一种方式,他潜意识里就会十分欣喜,并更多地依赖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尽管这种关注是负面的,并不令人愉悦,但总好过没人关注。这样一来,惩罚反而会强化孩子被惩罚的行为。那些被惩罚越多越顽劣的孩子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  
 
即便孩子恐惧惩罚,也不想以此吸引父母的关注,当他被惩罚时,他内心也会积压很多负面的情绪,但凡有机会逃离父母的管束,他就会连本带利捞回来,形成在父母面前做一套、在父母背后做另一套的两面派行事习惯,或者干脆与父母对抗,变得十分逆反。

 

※教育有道,化奖惩为神奇※

 
既然奖惩会带来如此多的问题,是否意味着要彻底摒弃呢?当然也不是,偶一为之,亦未尝不可。
 
不过,奖惩未必要那么直白,也许我们可以更隐晦点。很多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里都有因为某个好行为获得意外奖励,因为某个坏行为得到意想不到惩罚的内容,这些是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素材。我们可以借此变通一下,利用这个故事框架,填进新的内容,假仙女、神仙之手来奖励与惩罚一下孩子的某个行为,这样处理,就可以保证我们始终与孩子一体,共同去面对他的每一个行为,并且,不管他表现如何,都给他心理支持与引导,而不是把孩子与“问题”绑在一起,向其施压。
 
如此,孩子不仅可以很自然地悟到某些道理,还可以在没有压力、无需去耍滑头的前提下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
 
试想,孩子有了某个好行为,第二天早上醒来,竟然意外地发现枕头边多了一样小礼物,而这个小礼物来自某位仙女姐姐、神仙爷爷,那是多么令他惊喜,多么鼓舞他的事情!
 
推荐你试试上面所说的方法,你也会收获到惊喜。
 

※放大优点,才能正面管教※

 
除了以上那些意想不到的方式,我们还可以试着去赏识孩子的好行为,对孩子“不好”的行为采取淡化处理的方式对待。对于一个把父母的关注看得如此重要的孩子来说,如果他的某个行为总是得到关注,他怎么可能不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呢?如果他的某个行为被忽视,他又怎么可能不尝试寻求新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呢?
 
有一个奇怪,但又是必然的现象:越是那些觉得自己家孩子哪儿都好的家长,他们的孩子真的会越来越好;越是那些觉得自己家孩子这里不足、那里不够好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也真的越来越问题多多。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尝试正面去管教,用积极的正面的角度暗示孩子。那么孩子就不再有压力,他自然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也随之会越来越好。
 
奖励也好,惩罚也罢,其实本来就应当仅是偶一为之的教育的辅助手段。若我们头脑简单地将奖惩作为教育孩子的全部手段,必然会发现更多的教育问题被引发,而孩子却不稀罕奖励也不畏惧惩罚了。
 
懂孩子,明白他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对我们的奖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我们自然就会开窍,生出很多奇妙的想法,让奖惩变得更富戏剧性,更富想象力,也懂得通过更富成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帮助他自发自愿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